登高莫问顶,途中耳目新!

问顶空间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活杂谈 >

埃博拉病毒的发现及其思考

时间:2020-07-18 08:36来源:未知 作者:点击:
1976 年发现埃博拉病毒后,科学家认定这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自然界中存在不发病的储存宿主。然而,研究人员多次在流行区的各种动物中检测均未能发现该病毒,直至2005年才第一次在锤

     文章关联词: 埃博拉病毒
       1976 年发现埃博拉病毒后,科学家认定这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自然界中存在不发病的储存宿主。然而,研究人员多次在流行区的各种动物中检测均未能发现该病毒,直至2005年才第一次在锤头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无尾肩章果蝠( Epomops franqueti)、小领果蝠(Myonycteris torquata )中同时发现了埃博拉病毒的RNA及抗体。尽管未能在果蝠中分离到活的病毒,但研究人员此后在非洲多个其他品种的蝙蝠中检测到了埃博拉病毒的抗体[2],如黄毛果蝠(Eidolonhelvum)、非洲小狐蝠(Micropteropus pusillus)、抱尾果蝠(Rousettus amplexicaudatus)、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等。在亚洲蝙蝠中也发现了埃博拉病毒的抗体[3]。这些发现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尽管埃博拉病毒也能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和黑猩猩),但普遍认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埃博拉病毒的偶然宿主,而非自然宿主。
        科学界虽然已经锁定果蝠为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源,但是对于这种病毒为何在果蝠中存在而不致其发病,以及如何实现跨种传播的机制仍不清楚。而研究果蝠是如何抵御病毒侵袭的机制将会带来人类对埃博拉病毒病治疗研究的巨大突破。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埃博拉病毒共有五种亚型,但在果蝠中仅发现扎伊尔型和莱斯顿型,而未发现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及塔伊森林型。后三种亚型的埃博拉病毒来自哪里?如果循着果蝠传染给人的思路来解释,在非洲赤道地区,人类与果蝠的接触非常密切,很多地区甚至捕猎果蝠作为食物,人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机会应该很多,但总体来说非洲人群中埃博拉病毒病发病例数较少。因此只能假定果蝠中的埃博拉病毒平时并不感染人,只在合适的时机,比如果蝠怀孕、改变了食物来源等,病毒被激活后才感染人。这种假设可以解释为何埃博拉病毒病不多见以及疫情暴发呈现周期性的特点。但是对于病毒激活的机制、传播的途径仍需进一步研究。 同时研究者需要考虑可能还存在其他储存宿主,比如2009年科学家在菲律宾的猪中曾经发现过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
       发现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源在埃博拉病毒病研究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基于此,科学家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①建立全球监测系统监测动物的发病,以此来预测人群中的发病,勾画出病毒分布的生物地理边界以及宿主的范围,同时这也有利于在动物中发现新病毒;②开发更多灵敏的、无创的方法来监测果蝠,比如监测果蝠的粪便、尿液或者唾沫,这样无需宰杀果蝠即可判断其是否潜在感染埃博拉病毒,而且可以从流行病学角度观察果蝠如何排出病毒以及是否周期性排出病毒,这些信息可能比知道果蝠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感染更加重要;③在基因水平了解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反应以及宿主与病毒的相互作用,从而解释果蝠不发病的原因,同时发现其他潜在宿主;④进步了解果蝠是如何排出埃博拉病毒,病毒又是以何种方式和途径跨种传播的,从而指导人类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暴露在病毒之下功。
(责任编辑:峰)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