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莫问顶,途中耳目新!

问顶空间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活杂谈 >

“陪都”重庆的日常生活

时间:2020-07-27 00:25来源: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八一 作者: 点击: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八一三淞沪抗战后, 经过激战,上海终于i终于十一月十三日弃守。日本侵略军直逼南京,形势危急。 早在十月三十一日,蒋介石生日那一

     文章关联词: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八一三’’淞沪抗战后, 经过激战,上海终于i终于十一月十三日弃守。日本侵略军直逼南京,形势危急。 早在十月三十一日,蒋介石生日那一天,南京政府已决定迁都重庆。十一月 二十七日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内曰:“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 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 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 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闭结, 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之目的。特此宣告,唯共勉之。”
 
重庆从此成为战时首都,官方的说法是“行都”。不过要到三年后的九月 六日,政府才正式命令将重庆改称“陪都”:“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 物丰殷,而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政府于事变之始,首 定大汁,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 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战后自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恢闳建制,民意佥|司; 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饬主管机关,参酌西京之体制,妥筹久 远之规模,藉慰輿情,而彰懋典。此令! ”
 
怀着共纾国难的悲壮,这以前和以后,无数同胞奔赴西南人后方。华北与东南沿海地区沦陷后,与内地的交通并未断绝,走陆路耍通过封锁线,冒 点风险(《围城》里赵辛楣、方鸿渐一行,即取道浙东赴湘西)。海路较安全。 上海租界在.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仍保有特殊地位。中 国人士可以坐船到香港,然后经两广、贵州到重庆,或坐船到越南海防,再 由滇越铁路到昆明,然后入川。
 
相对闭塞的西南各城镇街头,一时出现许多外地人。四川人称他们为‘‘下 江人”(长江下游人)或“脚底下人”(此词不含贬义)。他们中不乏文化人,
 
如作家、新闻记者、教师,也有公务员、实业家、工厂职员、技术工人等。 来到陌生的地方,他们感到新鲜,睁大眼睛观察。本地人习焉不察的事物, 在异乡人的目光下被凸现。他们有文化,是专业或业余的作者,也有发表的 地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西南社会、经济、民生、风俗的原始资料。由 于观察者身份、地位、政见、趣味的差异,各人的印象有所侧重。左翼作家 抨击政府腐敗、特务横行,不愁衣食的雅人依旧流连山水(南泉北碚),普通 人埤怨物价飞涨,注重生活琐事。也许把各种印象综合起来,才能呈现历史 的原貌。
 
我对普通人的写作,比对专业作者的作品更感兴趣。对专业作者的作品,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对普通人生活的*察和感受。
 
《旅行杂志》创刊于一九二七年,是中H旅行社兴办的实业单位之一。它| 的编辑部和发行所设在上海租界(四川路四百零二号),利用中H旅行社遍 布全国的网点,辐射全国,有相当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上海沦陷后,它 维持出版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曰军进驻租界才被迫停刊。自一九三七年至 一九四一年,由于国人对西南的关注,更由于相当一部分作者移届丙南-它 不断发表来自西南的文稿,向全国介绍以前不受重视的西由,建构了西由的 形象。
 
西南太大,且说重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月初,张恨水结束了《南京人报》,溯江西上。次年初 到达重庆,参加《新民报》,他一手编报,另一手写抗战小说。他是《旅行杂 志》的老作者,在这家杂志上发表连载小说《负畈列传》,并应编考之请,写 了《重庆旅感录》和《重庆旅感录续篇》。日常生活,举其大端为衣食住行四项,张氏皆有所记。
 
“四川人,来得阔,穿长衫,打赤脚。”这是卜•江人对四川人善意的嘲讽。 另一特色,是“川人无论男女,喜头缠白布。且缠法极简单,纽布如巨绳, 置一圈于头上。苟属新制,俨然下江人在重孝中。问何以故?则答以头惧风寒。 问何不戴帽?则答以缠布其值较贱。其实布与帽之值,亦不甚悬殊也。川人 头惧寒矣,rfD脚则惧热。中下阶级男子,十九赤脚草履。在寒冬时,上衣长 袍,下赤双足,招摇过市,无以为怪者。蜀道艰难,民爱着草履,自属有由。 唯国人旧习,最忌白色上头。而川人缠白布,陆放翁已形之于吟咏,未悉始 于何时,而独与全国习俗相反也”。
 
食。“人单知蜀人嗜辣,而不知蜀人亦嗜甜。此间于茶坊酒肆之外,另有 甜食店。店中专售枣糕莲羹等食品,而鸡油汤团—项,尤脍炙人口。或谓在 昔烟禁未申,此所以为瘾君子设者。然观于渝人酒席,恒多甜食,上说恐不 尽然。有夹沙肉一项者,以肥肉切片夹豆泥烂熟,更以重糖蘸食,令人望之 生畏,而渝人则目为珍品,此亦嗜甜之一证也。至于饭必备椒属,此为普通现象。……唯川人正式宴客,则辣品不上席。”
 
“蜀本农区,而春tl之菜蔬茂美,尤胜他省,当杏花开时,若笋,若韭,若菘, 若豌豆,若蒜苗,皆肥嫩可口。川人所谓菜头者,此际亦烂熟。其物为老芥 之兜(以盐腌制之,即川外之榨菜也),去叶,硬荛如鹿角,自兜上出,旅人 见之,乃不解为何物。携归庖厨,剥其外皮,甩层如萝卜,切片以脂肪物(鸡 油尤佳)烹之,则肤(腐)灼如葡萄,味美如鸡汁,足快朵颐。江浙盛行川菜馆, 无人知尝此异味,殊可惜也。”
 
“川境水果早熟,亦他省所罕见。国历四月可食稷桃,五月可食荔枝枇杷, 六月可食桂圆桃李。唯土质少沙,气候多雨,果均不佳,梨尤粗糙不可食。 又橄榄结实特早,秋初乃与葡萄一同登冇。他省人嚼橄榄取小,而川人食橄 榄取大,亦不同之处也。”
 
遂庆足山城,因山建市,地势崎岖,无可展拓,所以建筑颇有特色。“建 楼为蜀中常事,而需费者则奇廉。盖钢骨水泥,建筑固所罕用。即四面砖墙, 基础坚固者,亦不易得。大都以木作架,以竹编壁,一客登楼,全屋俱动, 平民世居,习不为怪。又如通衢商肆,楼高十丈,窗饰辉煌,百货罗列,观其外表,俨然沪汉模样也。顾叩其墙壁,则蓬蓬然如击鼓皮。盖系砌砖作柱, 于两柱之间钉木条双层作隔壁者。隔壁上糊泥灰,若墙厚尺许,其实中空无物, 不堪拳击。”
 
行。“川境故有代步,长途为马,为滑竿,市区则用轿。轿为便于上下坡, 乃两竹竿,架一竹质之小座,质甚轻。轿杠亦异他处,前短而后修。滑竿状 如其名,以两竹竿夹一竹片所编之厚帘,以帘腹端卜•凹,恰可为座。座上铺 衾褥,若绳床。更于竿上支竹枝,覆以布帐。人半卧其中,俯仰不移重心, 为状甚适。”
 
此外,风俗有特殊者。“重庆浴室,简陋不如下江,然有三特点,可资谈 助。(一)每家浴室,均有家庭间。携眷同浴,固属正当。召妓戏谑,亦非所忌。 (二)江上有船上浴室,亦分等级售座。笔者因闻不甚清洁,未尝M津。然想 象就江煮水,虽甚便利,而篷舱局促,当不甚舒适也。(三)此地旅馆,均兼 营浴室。家庭间论时不论人,亦一奇矣。”
 
日常生活,大致如此。别的作者或别的文本所言,可作补充。
 
头缠白布,后被当局认为有碍观瞻,在街上若被警察发现,则予以取缔。 但在家听便。
 
本地人居家过日子,根本不吃早饭。上午十时为“吃上午”,下午四时为“吃下午”,有时夜间十时再吃一顿,名为“宵宴”(消夜)》满街都是饭馆,故有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说法。饭馆时兴用女招待,不仅端菜斟酒,还可以 与顾客离座(大似今天被客人“买钟”的三陪小姐)。玩得过头了,亦曾被替 察局取缔。重庆的瞀察局管得宽,他们还出过禁止男女同浴的布告。
 
市内交通,除了轿子和滑竿,也有公共汽车。有一路、六路、七路三条 路线,Y-均十几分钟可等到一辆,但上车很挤。挤不动的,可坐黄包车,但 竹杠敲得厉害。城内只有市中心和江边两条长马路,还有大梁子一条短马路, 人力车可以拉去。住宅区或小巷非上坡即下坡石级,人力车走不通。坐人力 车者应注意,车夫向上拉时,你必须头胸向前,以减轻重景,向下拉时,必须身向后仰,否则难免翻车。
 
重庆地形,为一三面环水的半岛。北有嘉陵江,东面与南面为长江。嘉 陵江北岸称江北,是一个县城,但在行政上与重庆关系密切。江北生活较重庆便宜,所以许多人在重庆工作,在江北住家,天天渡江往來。通往西南各 地的长途汽车站,设在长江南岸的海棠溪。每天只开一辆车,限乘十九人, 购票需事先登记,有时要等上一个月才能动身。
 
渡江或乘渡轮,或坐木船。一九三八年秋天起,有甲乙丙三条轮渡航线。 甲线从储奇门到海棠溪,乙线由嘉陵码头到江北县,丙线由嘉陵码头到长江 东岸的弹子石。渡资均分等级,时间从早晨六点到天黑为止。木船渡(J甚多。 此种木船,上海人称舢板,四川人称白木船,经长期使用后,表面黑到极点, 仍叫白木船。渡资较轮渡贱三分之一,但有危险,外地人不敢坐。
 
造房子容易,租房子却极难。张恨水在别处写道:“因抗战而入川的人, 像潮水一般涌到了四川,涌到了重庆,重庆的房子立刻就成了不能解决的问 题,加之二十八年夏季的日机大轰炸,将重庆的房子,炸去十分之五六,让 在重庆住鸽子笼的人,都纷纷地抢下了乡。下乡也是没有房子的,于是乡下 的人,就以极少的价钱,建筑起国难房子来居住。这种国难房子,是用竹片 夹着,黄泥涂砌,当了屋子的墙。将活木架着梁柱,把篾子扎了,在山上割 野草,盖着屋顶。七歪八倒,在野田里撑立起来,这就是避难之家了。这种 房屋,重庆人叫着捆绑房子,讲的是全用竹蔑捆扎,全屋不见一根铁钉。”(《我 的写作生涯》)于是在承庆郊外,许多茅棚草屋门前,常有雪白的西装衬衫、 摩登旗袍之类晾晒出来。
 
重庆首次遭日机轰炸是一九三九年一月十五日中午。同年五月三日、四 日,又遭两次大轰炸。这以后,躲避空袭成为重庆市民口常生活的一个组成 部分。利用山城的地形,公私防空洞都挖在山里。洞口拾级而下,两边和顶 上都有圆木柱,如秋千架。出口必有两个以上,以防一端塌下,可从另一端 出去。洞内,两壁有钉在木柱子上的木板做凳子坐。也有电灯,电灯熄了可 点火油灯。
 
这样的防空洞,躲在里面应该是相当安全的。可是由于管理不靑,曾发 生震惊中外的“大隧道惨案”。大隧道是供一般市民用的公共防空设施,由七 段隧道组成,最大的一段位于市中心校场口。一九四一年六月五口晚,日机 来袭。上万民众拥进躲避,超过了设计的最大容量,尤以十八梯入口处人满 为患。洞内空气减少,温度增高,中间和尾端的人向外挤,洞口的人为安全又往里挤,秩序开始混乱。 日机侵入市区后,防护人员关闭隧道闸门,不容进出,日机投弹,地面上的火焰使洞内气温升高,氧气越发稀薄,人们感到窒息,向外冲。因为闸门是由里向外关闭的,门外不知内情,没有去开门, 门里人越挤越打不开门。待防护人员和宪警劈开闸门,压死与闷死的人已不计其数。敌机的轮番轰炸使救护工作难以进行。十一点后警报解除。天亮时分, 当局才派人淸理尸体,拖出来用卡车拉走掩埋......
 
惨剧不是天发生。没有空袭的日子,人们照常工作、生活,也需要有 点娱乐。本地人自然爱看川戏,下江人去得少。电影院场场爆满,其他娱乐 场所也不相形见绌。书场尤其热闹,不论唱京剧,还是唱大鼓,十个歌女九 个红。头等歌女来自秦淮,其次来自汉口,本地的身价较低。
 
男婚女嫁自然照常。婚期之日,新郎偕媒人,先乘轿至女家,迎新娘归。 新娘在结婚之前三日,要哭三天。如亲戚妇女来吃喜酒,亦要陪哭,否则笑 新娘不要脸。来宾不哭,责为不表同情,
 
下江人的耳朵听不惯川戏,对四川话却感到新鲜。父亲称老子,吋亲称 太太,丈夫称问事的,妻子称堂客,孙自称末儿。可以称要得,不可称要不 得。病重称闹发,病轻称松发。香烟称纸烟,大英牌称小大英。妓女称玩家, 鸨母称太婆。闪电称喷火伞。睡眠称瞌睡(音“哭速”),奔跑称跳去。
 
重庆战前有三十余万人口,战时激增到七十多万。下江人与本地人在这 个炎热多雾,两水环抱的山城和睦相处,协力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 伟大胜利。国民政府于胜利后发布《还都令》:“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 占战略之形势,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弈叶不磨灭。”
 
为纪念抗战胜利,一九四六年十月,重市政府决定在原”精神堡垒”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精神堡全”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在督邮街广场建成的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象征坚决抗战的精神。新碑全部用钢筋水泥建造,内有旋梯可达顶端。重庆解放后,西南军政,员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建为“人民解放纪念碑”,俗称解放碑。今大解放碑
是重庆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是举行重大集会和庆典的场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庆人士不断提议恢复纪功碑的原貌,因为它纪念的是不分党派、阶级,整个中华民族的胜利。新出版的《老重庆》一书的文字作者黄济人先 生同意这个提议。我不是重庆人,但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也希望能改回去。 纪念重庆解放可另竖一碑,而“抗战胜利纪功碑”应与成都人民公园(原少 城公园)内的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一样,永存于巴山蜀水之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